(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麦婉华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8月13日上午,广州客家山歌大型传习传承交流活动在广州市黄埔区开幕。来自广州市黄埔、天河、越秀、花都、从化、白云、番禺、增城等区的客家山歌队以及广州客家山歌传唱团的9支山歌队200多位客家山歌爱好者和客家山歌研究专家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使这次市级非遗项目广州客家山歌传习传承交流活动成了一场完全由非遗传承人自创、自编、自导的一场文化盛宴。
广州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标志,文化部门全力支持全区的客家山歌爱好者开展保护传承活动,支持他们组织成立社会团体,团结和带领广大会员共同为这一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登台演出的节目以歌颂党的领导为主题,分为合唱、联唱、独唱、歌伴舞等几种形式,节目大多是最近创作的成果。
当天下午,一场以“黄埔客家山歌的原生态保护与创新性发展”为主题的研讨会举行。文化部门、专家学者、协会代表就城市更新与非遗保护,特别是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广州客家山歌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在研讨会上,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非遗保护部副部长董帅表示,城市更新的推进过程中,非遗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优质资源。比如客家山歌在城市社区中的传唱、以及客家山歌墟在城市公园中的举办,对于优化人居环境、和睦人际关系、维系心理归属都有其价值,客家山歌能为城市贡献一种绿色、人文、健康的生活方式。
广州客家山歌传唱团团长、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华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徐秋菊认为:随着一千年前客家人南迁广州,饱含生活气息、刻画生存哲理的客家山歌进一步吸收了岭南文化精髓,得到传承与发展。广州客家山歌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山歌音韵参考了粤剧戏腔,这也说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文化形式。
研讨会上,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郭小刚副教授说,客家山歌是广州客家人重要的文化符号,是广州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年,广州客家人多居住在从化、增城、黄埔等山区,经济条件不好,唱山歌是大家团结聚力的一种方式。如今,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客家人聚居的已经演变成城市社区,演唱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文化自信的一种表达方式。
编辑:张玉荣
关键词: